全国咨询热线
13307968096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!敢用龙脑命名之物件,可见其地位之高,分量之重,作用之大。然而当今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,酒文化、茶文化都已是耳熟能详的事物,但对同样具有几千年历史,且韵味十足的龙脑文化却已十分陌生。其实从南北朝开始,中国人就与龙脑结下了不解之缘,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龙脑早已深深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,渗透在古人的祭祀,诗文,饮食,休闲及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,成为其不可割舍的*部分。
龙脑是取自龙脑香(樟)科植物的脂状如云母,莹如冰霜。《隋书》中记载,“释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……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,以二月十五日,入般涅槃。”
《大唐西域记》记载:“拘尸那揭罗国……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,西岸不远至娑罗林。其树类槲而皮青白,叶甚光润四树特高,如来寂灭之所也。” 娑罗树即为龙脑香(樟)科常绿大乔木,可见龙脑产自释迦涅槃树娑罗树即龙脑(香)樟树。
《香典》载记:“龙脑树生长在深山之中,生有龙脑的树,没有风吹过,也自己摇动,到了夜里,龙脑向上行进,发出瑟瑟声响,在叶间露出,承接露水,到了白天,则隐藏在树根柢间。轻易不能得到,故被视为神物。”
史书记载:龙脑产地主要为古代婆罗洲、苏门答腊岛,和马来半岛。中国自己不产龙脑,龙脑主要是由周边**进贡。在《册府元龟》中,还能找到*些荆南、广州、安南等地进贡龙脑香的记载:提到樟脑,多数人脑中浮现的恐怕就是樟脑丸了。因为防腐、驱虫和除臭等功能,樟脑丸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。不过,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上,樟脑可不只是简单的“白色小丸子”。
它曾是无烟火药的原料,推动武器的革命性发展;它是人类发明第1种合成塑料赛璐珞的基本原料,用来制造耳环、项链等。
说起对樟脑的印象,人们或许只记得它有一种刺鼻的气味,但其实樟脑也曾是人们一直**的香料之一。这种香料有两个主要产地,“中国樟脑”或“日本樟脑”出自同一种樟脑树。
它们的质量相对要差些,即使在中国原产地——台湾地区(台湾曾是全世界极大的樟脑出产地,从1860年台湾开港之后,樟脑、茶、糖被当成“台湾三宝”,是清末重要的出口商品。
虽然现在樟脑产业势微,但樟脑仍与生活密切相关,由于它的止痒、消毒功效,许多药用品中都可见樟脑成分,包括曼秀雷敦、护唇膏、撒隆巴斯、万金油乃至于绿油精等),它的价格也远不及“芭罗樟脑”或“婆罗洲樟脑”昂贵,这种樟脑产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一种樟脑树上。
樟脑为樟科植物樟的枝、干、叶及根部,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。主产于台湾及长江以南地区。多为栽培品。每年多在9~12月砍伐老树,锯劈成碎片,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,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,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。因易挥发,应密封保存。
【性味】辛,热。
【归经】有毒。归心、脾经。
【功效】除湿杀虫,温散止痛,开窍辟秽。
【主治】用于寒湿吐泻,胃腹疼痛;外用治疥、癣、龋齿作痛。
临床应用
1、疥癣瘙痒,湿疮溃烂。
本品辛热燥烈,外用除湿杀虫、消肿止痒以奏效。治癣可与土槿皮、川椒、白矾等伍用。若与枯矾、轻粉共为细末,湿则干掺,干则油调敷,可治臁疮,如香白散(《外科大成》)。若与雄黄等分为末,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,再用麻油调涂,可治瘰疬溃烂,如雄脑散(《外科全生集》)。
2、跌打伤痛,牙痛。
借其辛烈行散,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。治跌打伤痛,肌肤完好者,可泡酒外擦。治龋齿牙痛,与黄丹、皂角(去皮、核)各等分为末,蜜丸,塞孔中,如《余居士选奇方》。
3、痧胀腹痛,吐泻神昏。
樟脑辛香走窜,有开窍醒神,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。与没药、乳香(1∶2∶3)为细末,每次以茶水调服0.1g,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,而致腹痛闷乱、吐泻昏厥诸证,如《本草正义》方。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适量,研末撒布或调敷。内服0.1~0.2g,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。
【使用注意】气虚阴亏,有热及孕妇忌服。
古籍摘要
1、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主杀虫,除疥癣,疗汤火疮,敌秽气。”
2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通关窍,利滞气,治中恶邪气、霍乱、心腹痛、寒湿脚气、疥癣、风瘙、龋齿、杀虫,避蠹,着鞋中去脚气。”
“晋高祖天福……六年十*月壬申,荆南遣使进金器*百两……白龙脑香二斤……。”
“汉高祖乾祐元年六月壬寅,(荆南)高从诲,贡金器二百两……龙脑二斤……。”
“周太祖广顺……六年六月,……荆南高保融,进白龙脑……。”
“后唐同光元年……十*月,溥遣司农卿卢入贡金器二百两……龙脑香五斤……。”
龙脑是*天然香料,在薰烧时可发出浓烈香气,属非常珍贵的东西,在中国人看来,龙脑不仅是*香料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
且看古代对龙脑的享用:
1.清风饭
“宝历元年,内出清风饭制度,赐令造进。法用水晶饭、龙睛粉、龙脑末、牛酪浆,调事毕入金提缸,垂下冰池,待其冷透供进,惟大暑方作。”([宋]陶谷《清异录》)
2.龙脑煨芋头
李华烧三城*品炭,以龙脑裹芋魁煨之。击炉曰:“芋魁遭遇矣。”(《云仙杂记》引《三贤典语》)
3.当药吃
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说,龙脑香可作为镇静剂,“能通诸窍,散郁火,去翳明目,消肿止痛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认为,龙脑香“辛、苦,微寒,无毒”,用龙脑香配制的中药,既可以外用(“蕤核仁:和胡粉、龙脑,点烂赤眼。”),也可以吃或喝:
“川芎:同石膏、香附、龙脑,末服。”
“沈存中《良方》云:痘疮稠密,盛则变黑者。用生豮猪血*橡斗,龙脑半分,温酒和服。”
4.用龙脑香熏茶
宋朝人喜欢在茶饼中掺入龙脑香等香料,做成“龙脑茶”之类的香茶。宋人赵汝砺在《北苑别录》中,记载了“瑞云翔龙”等团茶,就分为掺入龙脑香的(“入脑子”)和不掺的(“不入脑子”)两种。当然,这样*的东西,只是用来给皇帝喝的,普通人根本喝不起。后来,人们觉得龙脑香破坏了茶叶本身的香气,不再把它掺入茶叶之中:
“初,贡茶皆入龙脑,至是虑夺真味,始不用焉。”(《北苑别录》)
“龙脑香……于茶亦相宜,多则掩茶气味,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。”(《证类本草》)
“龙脑香与茶宜:龙脑其清香为百药之先,于茶亦相宜,多则掩茶气味。”(《香乘》)
但是,直到明朝,还有人念念不忘“龙脑茶”:
“熏香茶法……有不用花,用龙脑熏者亦可。”([明]朱权《茶谱》)
据《香乘》等书记载,龙脑香树的液体树脂油(龙脑浆、龙脑油),可以“调酒服之”,具有“补男子”的神奇功效:
“龙脑浆:南唐保大中,贡龙脑浆,云以缣囊贮龙脑,悬于琉璃瓶中,少顷滴沥成冰,香气馥烈,大补益元气。(《香乘》,引《江南异闻录》。《本草纲目》亦提到龙脑浆,称“此浆与脑油稍异,盖亦其类尔。”)
“大食国进龙脑:南唐大食国进龙脑油,上所秘惜。耿先生见之曰:此非佳者,当为大家致之。乃缝夹绢囊贮白龙脑*觔,垂于栋上,以胡瓶盛之,有顷如注。上骇叹不已,命酒,泛味逾于大食国进者。(《香乘》,《续博物志》)
“耿先生,江表将校耿谦之女也,少而明慧,有姿色,……而明于道术,能拘制鬼魅。……南海尝贡奇物,有蔷薇水、龙脑浆。蔷薇水,香郁烈;龙脑浆,补男子。上实宝之。每以龙脑调酒服之,香气连日,不*于口。亦以赐近臣。先生曰:‘此未为佳也。’上曰:‘先生岂能为之?’曰:‘试为,应亦可。’乃取龙脑,以细绢袋悬于琉璃瓶中。上亲封题之,置酒于其侧,而观之。食顷,先生曰:‘龙脑已浆矣。’上自起附耳听之,果闻滴沥声。且复饮。少选,又视之,见琉璃瓶中,湛然如勺水矣。明日发之,已半瓶,香气酷烈,逾于旧者远矣。”(*世贞《艳异编正集·女冠耿先生》)
除了吃与喝,龙脑香还可以闻即用来熏燃:
“在佛教里,龙脑既是礼佛的上等供品,也是‘浴佛’的主要香料之*,还被列入密宗的‘五香’(沉香、檀香、龙脑香、丁香、郁金香)。在盛产龙脑的地区,龙脑树的树膏也被用作佛灯的灯油。”
“蜀人以榅桲切去*,剜去心,纳檀香、沈香末,并麝少许。覆所切之*,线缚蒸烂。取出俟冷,研如泥。入脑子少许,和匀,作小饼烧之,香味不减龙涎。”((宋)张世南《游宦纪闻》卷二)
“焚龙脑香十觔:孙承,吴越*妃之兄,贵近用事,*常以大片生龙脑香十觔,赐承佑。承佑对使者索大银炉,作*聚焚之,曰聊以祝*寿。及归朝为节度使,俸入有节,无复向日之豪侈,然卧内每夕燃烛二炬,焚龙脑二两。”(《香乘》,引《乐善录》)
“炉添龙脑炷,绶结虎头花。”(刘禹锡《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*》)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(李清照《醉花阴》)’;‘瑞脑香消魂梦断,辟寒金小髻鬟松,醒时空对烛花红(李清照《浣溪沙》)’;‘瑞脑烟残,沈香火冷。(李清照,断句)
“旃檀婆律海外芬,西山老脐柏所薰。”(苏轼《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》)
“美人千金织宝裙,水沈龙脑作燎焚。”(陆游《前有樽酒行》)
“长安宋清,以鬻药致富。尝以香剂遗中朝簮绅,题识器曰:‘三匀煎,焚之富贵清妙。’其法止龙脑、麝末、精沉等耳。”(《清异录》)
“又筑三清台三层于城中,……日焚龙脑、薰陆诸香数十斤。”(*世贞《艳异编续集·金凤外传》
除了吃、喝、闻之外,龙脑香还能干什么呢?
1.在皇帝“行幸”之前,用龙脑香铺地,辟秽。
“旧时人主所行,黄门先以龙脑、郁金藉地,上悉命去之。”(《旧唐书》本纪*十八下,宣宗)
“先是,宫中每欲行幸,即先以龙脑、郁金藉其地。自上(宣宗皇帝)垂拱,并不许焉。”(《杜阳杂编》)
“唐宫中每有行幸,即以龙脑、郁金布地。至宣宗,性尚俭素,始命去之。方唐盛时,其侈丽如此。”([宋]庞元英《文昌杂录》)
“翠尾聚龙脑香:孔雀毛着龙脑香,则相缀,禁中以翠尾作帚,每幸诸阁,掷龙脑香以避秽,过则以翠尾帚之,皆聚无有遗者,亦若磁石引针,琥珀拾芥物,类相感然也。”(《香乘》,引《墨庄漫录》)
“青锦地衣红绣毯,尽铺龙脑郁金香。”([唐]花蕊夫人《宫词》)
“龙脑移香凤辇留,可能千古永悠悠。”([唐]黄滔《马嵬》)